百度userid:探索百度智能技术背后的用户身份识别机制
百度发布《2020百度用户身份识别算法更新公告》,预计发布时间将至9月27日,百度将将逐步深入底层用户画像的关键内容。
百度的用户角色和基于用户真实身份识别的ID类似,用户的需求有一定的不同,目前来看,百度的用户角色会比百度的用户画像更加复杂。
目前有两类用户,一类是熟人用户,用户真实的身份信息以及百度的新产品的需求;另一类是“群组用户”,用户的身份信息也是用户真实的,这两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身份的判断,目前看来,三个用户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。
但这两类用户对同一个用户的身份识别算法似乎不太一致,比如微信、QQ,用户的意愿和兴趣偏好并不一致,因此可能会将新用户分开,这一点或许不太好。
1、认为百度可能是“群组用户”
从百度的角度看,可能会将这两种用户分成“群组用户”和“个人用户”。从使用场景的角度看,搜索与信息检索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。从业务结构和使用习惯的角度来看,是可以肯定的。但这两种用户有很大不同,我认为“群组用户”可能会产生更丰富的商业信息,如产品列表、商业链接,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“个人用户”的一种表现。
从用户交互的角度看,更多的用户对于“群组用户”的认知和行为可能会更加复杂和琐碎。
2、群组用户的定义不一致
我个人比较喜欢豆瓣用户,更加喜欢二手交易网站上的各种商品,因此我在豆瓣上查看的商品可能更多是一些商店的评价、评价、咨询,因此我对我的内容更加看重,并对此类内容产生了兴趣。
但这些用户并不一定是交易型用户,也不是个人投资型用户,这就让我对个人投资有更加明确的预期,例如交易型用户,可能更关注资金周转和现金流量。
3、对新用户的社区期望高,对老用户没有吸引力
这里也是一个典型的社区现状,新用户进入平台之后,虽然会有一个互动,但在社区内,用户往往只是把这些内容展现在交易平台上,因为其他平台的用户不会购买这些内容,那么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这个老用户不断活跃是要考虑的问题。
4、用户没有满足预期,需要增加运营成本
当一个用户进入社区后,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它可能会慢慢的感到不安和失望,这部分用户往往会在平台上失去对产品的兴趣,导致离开。